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成长
你也被嫌弃过“很唠叨”吗?
发表单位:女性之声           发表日期:2018-06-05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前段时间,我带着孩子回娘家。平时距离远,和父母基本都是电话和视频,终于等到放假,能够和父母一起相处一段日子。

  相比单身时和父母相处任性的模式,结婚生子后,和老人相处的方式和语境都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天的适应期后,有一天我恍然发现——怎么我和我妈越来越像了(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是我却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养儿才知自己像父母啊)!

  就连说的话都那么地似曾相识。

  “都几点了,怎么还在床上,怎么还没起呢。”

  “快点吃啊,要迟到了。”

  “帽子带了吗?水杯拿了吗?”

  “东西都收拾好了吗?没落下什么吧?”

  整个这套话,和我对我儿子说的一模一样。我和我妈原来是这么地相似。这些碎碎念,在以前听来是多么不耐烦,现在听起来却是那么温暖。方才明白,碎碎念和唠叨早已成为妈妈们的另一种标志,而且外国妈妈其实也都和中国妈妈一样!不信可以搜索一下《THE MOM SONG》这首歌(又名《叨叨歌》)。

  当宝宝还在摇篮时,妈妈叨叨的主要是:宝宝吃饭饭了,宝宝拉臭臭了,宝宝玩这个,宝宝看那个……这个时期,妈妈的叨叨是受到鼓励的,被安慰说是对孩子的语言和听力训练有帮助,唠叨有理! 

  可是等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唠叨就开始不受教育学家待见了:宝宝别碰这个,会扎手;宝宝别动那个杯子,里面有热水;宝宝慢点跑,看脚底下,小心摔跤;宝宝离远点,会割伤手……这些话我们可能会不愿其烦地反反复复去说,去阻止,但好像事与愿违,唠叨十遍,二十遍,也阻挡不住孩子要这么干的念头,好奇宝宝的探险其实并不会因为我们一厢情愿的劝阻而停止。到最后往往是“吃一堑,长一智”。你说多少,都不如最后他吃这“一堑”的效果立竿见影。 

  记得儿子一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给他煮小面条,他对煮面条的锅有无限好奇,总想用小手碰一碰,我也会不厌其烦地对他说:“宝宝不动,烫啊,小手会疼的。”可是这仍然阻止不了他下一次的跃跃欲试,最终我选择了在锅的温度已经降下来一些的时候,完成了他摸锅的倔强心愿(坏坏的笑脸)。当他的小指头碰到锅的时候,那个表情,我想到我垂垂老矣的时候也不会忘记。自此之后,他再也不会用手碰那个装着面条的锅了。 

  这就是我们说了那么多遍“不可以”的间接经验传授和一次尝试的直接经验效果的强烈对比。我们总是想把积累了好几十年的经验直接传递给孩子,本能地希望他少受伤害,避开危险,如果有捷径,那么当然要避免走弯路。然而,成长中那些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或许才是孩子们真正触摸这个世界的所得。 

  日常中我们对孩子这种一厢情愿的唠叨,其中有效语言的成分很大。孩子能接收的“有效语言”却不多,相反,说的多了,孩子反而会屏蔽这类信息,甚至产生逆反。

  唠叨虽然饱含了母亲暖暖的爱,但怎么能避免自己的话变成一种无效沟通,就需要我们想一想,自己说的那些话有多少核心信息是需要他掌握的,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把我们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呢?

  有来有去,对话最重要 

  我们在叮嘱孩子或者是“传授经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注意孩子的表情和语言的反馈,不能光我们一味地说,这种倾诉式的有去无回的沟通就是“无效语言”,这样的话多了,不但无效,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屏蔽我们的话语,更严重的会产生逆反行为。最好是说完等待孩子有回馈回应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 

  用心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明白他真正的意图,不要一味地强迫和倾诉式地对话。让我们的对话产生交流,而不是强制灌输给孩子。这个其实也可以套用在男女关系上,爱不是别人必须听从的理由。 

  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减少命令、苛责、重复的话语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情绪造成我们在语气和用词上严厉,采用命令的口吻,“必须”,“马上”,或是不自觉给孩子贴上标签,“总是”,“一直”,“从来都不”,再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回应,而重复,重复,不断重复自己的话。

  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伤害,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和恐慌。从而使孩子变得散漫,失去责任感,唯父母命,或者出现强烈的反抗行为。

  行动的力量大于言语的力量 

  如果说一遍孩子不听,或者是不做回应,那么我们不如换个角度,直接把言语换做行动,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去掉长篇大论,简明扼要,多和孩子互动,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行动起来。如果还是效果不好,其实也可以试试让孩子“吃一堑”。没有什么比直接经验更管用的了。 

  小事情或者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增加他的体验和学习机会,例如,洗脸刷牙,帮家人预备碗筷,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孩子适时学习和体验。

  就我的经验而言,陪孩子一起完成一些我想让他完成的事情,比我动嘴说,效果要明显和有效率得多。虽然还是有难以控制叨叨的时候,但还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直接说重点,不说废话。 

  当了妈以后,明显觉得自己变得话密了,今天这篇也是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不妨观察下自己,有必要的话,尽量克制,让饱含着满满爱的唠叨再少一点。做一个很酷的、让孩子信服的妈妈! 

  作者:Helen   来源:女性之声·《中国女性》海外版

  
?
主办:上杭县妇女联合会      技术支持: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09032653号 联系电话:0597-3842137,E-Mail:fl@shanghang.gov.cn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